运维,全称运维工程师,简称运维汪,俗称那个背锅的。
机房网络断了,运维诊断填坑;不知道谁的应用把硬盘吃满了,运维扩容填坑;开发要上线的程序把流量用光了,运维调度填坑。
数据中心运维是一份工作压力极大的工作,需要经常熬夜、加班,还要经常做一些重复性的工作,不少人干上三五年若没有提升的话,都很难坚持下去。所以我们发现数据中心运维人的群体基本都是一群年轻的,充满干劲的小伙子,个别一些资深的运维工程师可能三十几岁,超过四十岁的若还不是主管或者总监,还做基础运维的工作人员是凤毛麟角。
有人说做IT工作的半衰期为35岁,过了35岁,找工作面试会越来越艰难,简历上的技术背景也没有那么新潮,对收入要求还比较高,综合对比性价比不高,对于做数据中心运维也面临这样的尴尬境地。
不少从事数据中心运维工作的人,当年龄越来越大,达到半衰期时,多少都会有些危机感,这些危机感有几个来源:
首先,若从25岁(硕士研究生)开始工作,到了半衰期35岁时,已经在这一领域工作了超过十年,收入往往达到同行业较高水平,可能是出入茅庐的工程师的两三倍。但管理者会从另外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,现有的工作是否可以用两个新手来代替,这样可以节省运维的人员开支,显然有这种想法的管理者一定大有人在,这将没有升级机会的处于半衰期的老员工发展空间堵死了。
其次,数据中心的设备更新换代很快,基本五年一换,新技术层出不穷,这需要运维的人员不断学习,扩充自己的知识量,老员工年龄较大有家庭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,因此不能承担艰苦的长时间的运维任务,又要学习新知识,分身乏术,往往在新的技术领域很快被新人所替代,同样的工作由月薪一万的人员可以很好完成,为何要用月薪两万的人员,新员工直接挤占了老员工的生存空间。
第三,半衰期的员工对于工作感到厌倦并且不屑一顾,经常倚老卖老,拿资历论事,在公司不如年轻人受欢迎,年轻人员比他们对工作更有热情,充满着活力。如果一个团队里,年纪太长的人过多,那这个团队一定是守旧,墨守成规的,缺乏奋斗激情。同时,半衰期的员工不喜欢自己的观点被别人批评,管理者在下发工作时要考虑他们的感受,而不能像使用年轻员工那样随心所欲,会让管理者感到不爽,长期下来其宁愿用年轻的听话的人员,年轻人员做的不够好,但会很快成长。
第四,半衰期的员工在灵活性和学习新技术的能力不及年轻人员,年轻人思路敏捷,敢于试错,尤其在一些初创型的数据中心里颇受欢迎,而在一些成熟的大型数据中心里往往愿意用一些半衰期的老员工,可靠放心,关键问题处理上拿捏恰当。医生到了35岁不用担心他对血管系统的知识会蒸发,同样的,律师、水管工、会计、英语老师,也是如此,他们积累的知识是相对稳定的,并随着年龄会给予他们相应的尊重和补偿。但是在数据中心领域,十年的经验,并没有赋予同样的优势,十年前用的技术到现在大部分都过时了,被人弃之不用了,经验是相对的,时间跨度并不长,也许只要两三年的时间经验就积累完成了,这是一个技术更新迭代速度极快的行当。
讲了半衰期员工这么多危机,让很多人心一下子凉了半截,35岁之后怎么工作成为了非常沉重的话题,毕竟能够从普通员工晋升到主管、总监、CTO等职位是可遇而不可求的,要看实力也要看机遇,大部分人还是要在普通的岗位上继续工作下去,随着时间的积累就进入了半衰期。
十年看似不短,其实也就3000多个日夜,眼睛一闭一睁就过去了。很多人还没有开始畅想未来,发现自己已进入了半衰期,危机已经来临。其实,以上所列的半衰期员工的弱点,反着看也是优势,这些员工经验丰富,在关键问题处理上要比年轻员工得当,让管理者更加放心。我们不要去做一个空有年龄的草包,一定要德才兼备,要有一颗活到老学到老的进取心,要有海盗一般的冒险精神。要让管理者看到我们的价值,心甘情愿去多支付数倍工资,年龄不是问题。
在这个知识经济时代,也正是知识和技能极度短缺的时代,它的半衰期越来越短,数据中心运维的知识和技能会在三到五年内就过期。在工作中,拥有的知识就像“牛奶”,它有保质期,如果不及时更新,工作危机很快就会来临。说叫半衰期也不过才35岁,35岁的人正处在青壮年时期,拥有年轻的活力,也具有成熟的经验,不应该成为危机的重灾区。
在国外,四五十岁的人从事代码设计、数据中心运维的比比皆是,他们热衷于技术,不断进行研究和学习,在他们身上永远也看不到半衰期。有危机才有动力,虽然在这个行业里,的确存在年龄歧视,但我们自己不能看不起自己,要快速学习新东西,疯狂地工作,年轻人干的事情,我们能干,年轻人不能干的事情,我们还能干,那么半衰期永远会离我们远去。
作为一名IT工程师,在职业生涯中,大都会经历跳槽、裁员、失业、企业倒闭等各种变化,所以能真正隶属于某一个企业的时间会很短。神行工程师云平台的定位是创造一种云时代新型的就业方式。工程师与平台是一种松耦合的雇佣关系。工程师注册成为云端工程师后,可以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工作时间、喜欢的工作,可以真正做到工作和生活平衡,度过“半衰期危机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