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年的MWC上,移动物联网已然成为全新的风口。然而,这个脱胎自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的产物,却在一开始就会面临一个严肃的考验:隐私。
隐私其实是一个互联网行业非常古老的话题。在PC时代,如果你不好好照顾电脑里的「曲奇」,很可能你的浏览记录、信用卡信息等就会被泄露;在移动互联网时代,即使你给手机设置了密码,你的个人资料和身份信息还是很容易就会泄露;而到了物联网时代,满大街的摄像头和基于AI的人脸识别技术,让更多人选择对此麻木。即便发生了「水滴事件」这般严重的事,大多数人也只是在祈祷自己不要被暴露而已。
那么,在即将到来的移动物联网时代呢?
去年,在无锡举行的世界物联网博览会上,马云对这个问题是这么说的:
对未来的互联网、物联网以及各种各样未来政策,我们不要认为我们比别人强,没有人是未来的专家,我们都是昨天的专家,我们对未来只有探索,要相信自己,相信人类,相信我们的孩子们,他们是有办法去解决的。有时候制度过多,反而让我们不能前进,欧洲没有大的互联网公司,一个重要的原则,他们法律制度实在太多,担心的问题非常多,还没开始干,就问这个问题怎么解决,那个问题怎么解决,互联网还没起来,大家就在讨论隐私问题、安全问题,我相信我们有办法解决,我们解决不了,我们的孩子一定比我们解决得好,因为八零后、九零后、二零零零后,他们就是比我们聪明。
非常不幸,作为阿里巴巴董事会主席的马云,所秉持的隐私安全思路,正是典型的「先污染、后治理」的工业化老路。尽管这在我们过往的实践中已经被证明是错误的,但显然,在我们的下一代、下下一代长大之前,我们只能继续走下去。
哪怕,身份证ID、指纹、面部这类信息基本是终身不变的,泄露之后改无可改。毕竟,随处可见的摄像头和人脸识别技术带来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(以下均为假设):
比如今后参加旅游团的时候,如果利用每个购物点的摄像头进行人脸识别,并能够自动匹配消费情况。那么,对于那些报了团但是消费不达标的,运输车辆可以拒绝为其开门。这样,就可以彻底杜绝所谓“黑导游”了。
再比如,通过芝麻信用申请签证之后,在国外期间通过支付宝的消费低于一定数额,下次就可以通过降低芝麻分等方式,来避免你去了国外但不消费。反正,它没有义务对你公开算法。
但作为一家屡次在美国市场折戟的美国上市公司的董事会主席,马云这么表态,也必然有他的道理。因为事实上,更多的人,其实对隐私是不在意的。
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,里面提到几个注重隐私的基本要求。包括不要用手机号注册app、不要连公共Wi-Fi、ID和密码分级等等。可以说,如果这几点里有一条没有做到,那你就根本谈不上注重隐私。
但我们必须承认,对于大多数人来说,要做到这些实在是太麻烦了。毕竟,大多数人不可能为了隐私放弃移动互联网带来的便利。
更多人不注重隐私,一方面是抱着侥幸心理,而另一方面,则是在移动互联网+物联网加速普及的当前,隐私的界限已经非常模糊了。
要知道,单单就身份证和手机号这两个数据的收集途径已经是非常方便了的。而一旦有了手机号和身份证,在简体中文的世界里,已经可以做太多太多事情了。
所以,于其处心积虑的保护隐私,还不如把这些数据拱手相送——只求你能把这些数据给我真正创造出一些价值。
这也是为什么我在荣耀和微信的隐私之争中,站在荣耀这边的原因。
但必须要强调的是,我这样做的前提是:我知道自己在做什么。
还记得有一天晚上下班回家,发现公交车已经没有了。于是喊了优步拼车。结果来的车并不是app上显示的车辆,经过反复确认之后才上车——因为我知道自己在做什么;中途拼到两个女生,司机联系她们的时候,她们才知道车辆信息(车牌和颜色)不一样之后,完全没有任何疑惑就开心的上车了——希望她们也知道自己在做什么。
其实在当前的互联网领域,包括未来的移动物联网领域,隐私的边界都会越来越模糊——在利益和便捷面前,企业和个人很难把控隐私的边界。那么,唯一能做的,就是在做每一个选择之前,都知道自己在做什么——就像信用卡领用合约里写的那样「充分了解并清楚知晓」。